七夕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于农历七月初七庆贺,又称乞巧节、七巧节,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
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
节日起源
七夕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
发展历程中,早期为少女庭院乞巧之节,六朝时习俗丰富,汉魏后成为女性展示巧艺舞台,唐宋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回归庭院,当代再次拓展为社会共享的文化盛事 。
节日习俗
节日里,吃巧果、巧芽面等饮食习俗饱含生活意趣,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传统活动,尽显古人对“巧”的追求。七夕蕴含的爱情观、劳动观等文化内涵,经岁月沉淀愈发厚重。2006年,七夕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地特色习俗也陆续入选,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
文化影响力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节日的影响力还跨出国门,辐射日本、越南等亚洲邻国,成为东方文化交流的浪漫纽带。
在当代,七夕不断焕发新活力,既保留传统民俗根基,又融入时代元素,让古老节日在传承中续写浪漫新篇,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