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 8 月 22 - 24 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0°,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处暑的“处”字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意味着炎热暑天即将结束,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秋高气爽的天气开始登场。
节气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并非表示暑热立即消散,而是指炎热天气到了尾声,逐渐向凉爽过渡。这一时期,虽然中午依然炎热,但早晚已有丝丝凉意,农作物也进入生长成熟的关键阶段,是收获的前奏。在气候上,北方地区雨季结束,降水减少;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秋老虎”天气,高温闷热,但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
物候现象
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时,老鹰感知到肃杀之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如同祭祀一般;二候时,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呈现出一片肃杀之象;三候的 “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 即成熟的意思,此时农作物逐渐成熟,丰收在望。
节气习俗
处暑时节,各地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体现着人们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与生活智慧。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人们结伴外出游玩,欣赏秋天变幻多姿的云彩,感受秋高气爽的惬意,放松身心,迎接秋天的到来。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人们放河灯,为亡魂照亮道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祈求平安顺遂。
吃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很适合处暑时节食用,既能补充夏季过度消耗的营养,又可去除秋燥。北京的烤鸭、南京的桂花鸭、杭州的老鸭煲等,都是处暑时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起居养生
处暑时节,气候由热转凉,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起居养生需顺应季节特点。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以顺应阳气收敛、阴气增长的趋势。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防止着凉引发肠胃不适。
饮食上,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吃苹果、葡萄、山楂、柚子等酸味水果,可收敛肺气,滋养肝脏。同时,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蜂蜜等,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运动方面,可选择一些轻松平缓的项目,如瑜伽、八段锦、登山等,既能锻炼身体,又可舒缓心情,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大量出汗,以防耗气伤津。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