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立秋至,养生正当时——二十四节气“立秋”
发布: 2025-08-04 18:13:05 作者: 创始人 点击: 0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第一片梧桐叶飘落,立秋,这个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悄然而至,它是秋天的开篇之章,意味着万物从繁茂走向成熟,气候也将逐渐由热转凉。2025年的立秋在8月7日,星期四,农历2025年闰六月十四。让我们一起走进立秋,探寻这个节气里的奥秘与养生智慧。

立秋的天文与物候之美

立秋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 ,太阳的赤纬从夏至的+23°26'N开始向南偏移,白昼逐渐缩短,比如北京地区的白昼缩短到14小时04分。古人细致地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后,偏北风开始增多,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白天日照强烈,夜晚凉风拂来,昼夜温差加大,清晨水蒸气在植物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寒蝉也感受到秋意,开始鸣叫,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立秋的气候特点与农事

立秋虽标志孟秋开始,但并非酷热结束。农谚有云:“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立秋后往往还在“三伏”期间,“秋老虎”的余威不容小觑。不过,立秋之后,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过渡,降水天数和降雨量相对减少。

对于农事而言,立秋至关重要。此时,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需求迫切,“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足见雨水对农作物的重要性。果农们也会及时调整果树水分,提高光照时长和强度,促进果实发育。

立秋与中医养生

从中医角度看,立秋是阴阳消长的交替节气,人体经过炎夏,呈现出津液相对不足的阴虚之征,易出现“秋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鼻为肺之窍,所以鼻腔干燥在立秋后尤为常见。此时养生应遵循“收养”原则,从多个方面进行调理。

•起居: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让肺气得以舒展,以晚9 - 10点入睡、早晨5 - 6点起床为宜。

•饮食:遵循“少辛多酸”原则,尽量少食辛辣及油腻食物,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山楂、葡萄、柚子等。同时,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百合、银耳、莲藕等。立秋时暑热未尽,仍可适当食用绿豆、荷叶、红小豆、山药粥等清解暑热。

•情志: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避免悲忧伤感,及时排解郁闷,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运动:运动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出汗,损伤阴津,可选择如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穴位养生:可以常揉按四缝穴,它位于人体的手掌第二、三、四、五掌面,手指中间关节的中间点,是消食化积的专属穴,用大拇指按揉,每次按揉10 - 20次。还可艾灸关元穴,以养元阴,引气归元 。

立秋的传统习俗

立秋不仅是重要节气,还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诸多有趣的习俗。

•贴秋膘:夏天人们胃口不佳,体重往往减轻。立秋后,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人们会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补偿夏天的损失。在东北,人们习惯吃饺子“抢秋膘”。

•啃秋(咬秋):天津、江苏等地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认为可免除冬天和春天的腹泻,江苏等地还有吃西瓜不生秋痱子的说法 。城里人全家围啃西瓜,农人则在瓜棚、树荫下豪放地啃瓜,抒发丰收喜悦。

•晒秋: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山区,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形成独特的“晒秋”农俗现象,篁岭的晒秋更是闻名遐迩 。

•秋社:这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对土地的崇拜,人们在立秋后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

立秋,是自然的更迭,也是生活的提醒。在这个充满诗意与希望的节气里,让我们顺应天时,调养身心,在传统习俗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迎接秋天的美好。

校区地址
曲阜高铁校区(孔子故里)
电话:0537-4507998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曲阜东高铁站西200米孔子大道1号
曲阜石门山校区(孔子故里)
电话:0537-4507999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风景区远大路1号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