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高职诊改在于“变”,把握三个维度找到“变点”实现“质变”
发布: 2018-10-12 10:00:39 作者: 诊改办公室 点击: 0

诊改学习材料之十三(2018

 

高职诊改在于“变”,把握三个维度找到“变点”实现“质变”

 

《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后,各高职院校行动不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自我“诊改”的内涵和意义认识不到位,总是希望“诊改”能带来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诊改”的长期效益,从而导致实施“诊改”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二是找不到突破口,由于各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化,没有现成的可复制经验和样板可供借鉴,因此行动上缺少问题导向,动力不足;三是对“诊改”效果的预期不够。笔者认为要推动高职院校的“诊改”工作,应从认识、行动、成效三个维度发力。

一、大力提升对诊改工作的认识

高职院校对 “诊改”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保证行动。“诊改”实质上是一种执行工具,而要确保执行的自觉、顺畅、高效,必须对“诊改”的目的、意义、根据、原因等有深刻的洞察,透彻的认识,便于统一思想,协同行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正确认识“诊改”。

一是认识到建立职业院校教学 “诊改”制度的重要价值在于树立现代质量文化。即通过重新安排制度来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同责任主体的选择,进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保证能力,培育现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文化。制度变迁就其本质而言,是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结果。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提供“公共物品”的教育组织,与企业相比,更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来自外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都会对现有的教育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其制度变迁在教育领域普遍存在。

二是认识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之源。全面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根本保证。不顾质量的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最终将破坏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有为才有位”,无论是高职示范(骨干)校建设还是现在高职优质校建设,都离不开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扎实作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不停歇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源动力。

三是认识到“诊改”要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以真正解决高职院校自身存在问题的需求为抓手。高职院校进行“诊改”应该从上到下全员树立在具体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的意识。教育教学现场才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是产生问题的真实土壤。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大量的扎实制作出来的A4纸材料,而是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场景。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既是我们聚焦人才培养工作的“诊改”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场景,才涵盖了各种大量甚至无穷尽的有待“诊改”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在稍纵即逝的教育教学场景和现象中捕捉问题。正所谓: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没有扎实“诊改”的行动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没有问题的真正解决就不会有内部质保体系的扎实落地和有效运行。

二、探索并付诸扎实诊改的行动

每所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条件和具体实际,探索并付诸最适合自己的“诊改”行动。这种行动,至少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要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知》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完善自己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笔者认为,各校应该在坚持对原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继承和改进的基础上,完善全过程管理、全要素控制、全员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过程管理”突出“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在需求调研、目标设置、标准制定、规划设计、组织实施、过程监控、诊断改进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全要素控制”强调“诊改”是为了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因此对影响人才培养工作要素的所有问题,学校均需要对这些点加强控制和监管。“全员参与”要求激励师生员工人人参与,人人发现问题,人人纠正问题,人人自我完善,人人追求卓越,人人都是质量生成和质量保证的主体。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可以表述为: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理念+(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诊断体系+改进体系)+队伍体系,简称为:“1+4+1”质量保证体系。

具体内涵与做法包括:

1、树立以人为本和满足需求的质量理念

2010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高职院校“诊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要求我们必须在“诊改”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和“满足需求”的质量理念。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活动,所以“诊改”努力的方向,应该是“人”,而不是“物”,即高职院校“诊改”要树立人本价值取向,要尊重人、凸显人的主体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人”自身来保证。“诊改”本身不是目的,通过高职院校全员自律和自觉扎实“诊改”来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是其目的所在。“诊改”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高职院校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的意文不在于拿出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文本,而是要靠高职院校里的每个人去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所以作为高职院校就应该认真尊重和对待“人”,要持续激发“人”对人才培养高质量的向往和内生动力,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正常有序有效运行和完善,而不是流于形式,使方案成为一纸“空文”。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理应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目前实施“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我们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需求”为中心,落实高职院校质量保证第一主体责任,建立起“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形成相互激励、牵制的潜在机制,持续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衡量诊改是否成功的最终依据是在满足师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方需求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才是诊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构建目标体系、标准体系、诊断体系和改进体系

1)确定五个层面的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要确定好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五个层面的目标,作为“诊改”的“逻辑起点”,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完整目标体系(链)。

 “赢得射手美名的并不在于箭,而是他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诊改,更没有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目标是高职院校构建8字形常态化自我质量改进螺旋的逻辑起点。这五个层面的目标,均要围绕学校的各阶段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各类目标来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要实现学校各阶段各项发展规划所提出的各类目标。因此实行“目标责任体系”,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

具体做法为:根据权责利效相统一的原则确定目标责任体系,就是将院校年度目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至少但不限于分解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学校层面的工作目标,各分管校领导为一级指标责任人;二级指标根据一级指标分解,为部门层面的工作目标,各部门负责人为二级指标责任人;三级指标主要根据二级指标分解,为岗位层面的工作目标,各岗位人员为三级指标责任人。学校对这些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周期性过程评价,促进这些指标的完成。实施“目标责任体系”,一是确保全员能感受到“目标体系”,二是能确保这些目标的落地与达成。

2)构建标准体系

标准是对目标的衡量尺度,是诊改行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效刚性运行的保障。完善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的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建立全面完整可行的标准体系。聚焦各项人才培养要素,全面梳理学校各项业务流程识别关键点、修订和完善已有各种标准和业务流程,强化事前规划、事中监控和事后管理,同时随着各种办学条件和环境变化出台新的标准时,把握好繁简适宜、新旧相融、科学可行的原则,使新的标准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彼此适应。比如课程层面的标准,就可以从课程内容标准、学习成效标准、教学团队配置标准、课程实践教学标准等几个方面来构建。

3)构建诊断体系

在打造全覆盖、多功能校本信息化数据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实时采集和定期分析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各项关键数据,为诊断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使用数据进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5个层面目标的诊断,可通过过程性评价等方式,构建诊断体系。

主要包括:对质量生成主体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将阶段性目标分解到每个月,制定并检查每个月的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实行月度考核,这样就构成了诊断体系。比如课程层面的诊断,可以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各诊断点进行全面诊断,检验其完成度与符合度,构建课程的诊断体系。

4)构建改进体系

通过内部审核、内部检查与第三方审核检查的方式,对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专业建设情况、课程建设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学生发展情况这五个层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改进。对于明确的不符合的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改进。

3、发挥质量管理机构的作用

一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维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从而使院校自我质量保证和质量监督工作真正摆到重要位置。

二要加强培训,打造与诊改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质量管理队伍。

要真正发挥质量管理机构的作用,除了对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培训外,还需要对质量管理人员有计划进行系统培训,包括质量管理部门的人员、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和分析人员、具体进行诊断的校本专家等。

三、及时有效调控诊改成效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对自我“诊改”进行有效地信息反馈和及时调控,才能使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由开环变为闭环(闭环结构,也叫反馈控制系统),进而才能使其得到优化和完善。调控就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对教学诊改质量的反馈控制,使得高职院校持续性改进自身人才培养全过程存在的问题。“诊改”是对标准和过程负责,收获预期诊改成效是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与价值负责。对照目标和标准,必须分类对诊改的成效及时进行有效调控。

一要对成效自我归因。要与目标和标准对照,检验目标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与相关的标准是否符合?与设定的流程是否保持一致?如果出了偏差,是哪方面的原因?是目标设置的问题,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或是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反馈目标、标准、流程的设置是否科学?这是一个原因分析的过程。

二要对成效自我纠偏。从目标的完成率、标准的符合度、流程的吻合度几个方面来对诊改成效进行检验。对于不符合目标、标准与流程的,应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整改,使之符合目标、标准和流程。这是一个跟踪纠偏的过程。

三要对成效自我预防。不利成效发生后,为了防止其以后再发生,就要想办法预防,要出台或修订相关的文件及管理制度及机制,防止这种成效的再次出现。这是对后续可能出现不利成效的预防。

 “莫嫌诊改多麻烦,须知内力亦文章”,诊改工作是高职院校发挥自身能动性对于学校长远发展极具重要意义的好事,只要把握好这三个维度持续有效发力,就一定能把好事做好。

 

各系部、处室:

现把诊改学习材料之十三(2018)《高职诊改在于“变”,把握三个维度找到“变点”实现“质变”》转发给你们,望组织部门人员认真学习。

                                 

诊改办

2018.10.12

校区地址
曲阜高铁校区(孔子故里)
电话:0537-4507998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曲阜东高铁站西200米孔子大道1号
曲阜石门山校区(孔子故里)
电话:0537-4507999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石门山风景区远大路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