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得名,核心文化内涵是“阖家团圆”,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节日名称由来
因在一年秋季中期,故称“中秋”;农历四季分“孟、仲、季”,秋季中旬为“仲秋”,故又名“仲秋节”。
八月十五月亮更圆更亮,因此也叫“月夕”“八月节”;又因象征家人团聚,得名“团圆节”,此外还有祭月节、月光诞等别称。
节日起源与发展
起源: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融合了天子夕月、秋社等风俗,起源于先秦时期。
发展脉络:汉代逐渐普及,唐朝定型,北宋正式定名,宋朝以后开始盛行,流传至今已千百年。
核心文化内涵
精神寄托: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同时祈盼丰收与幸福。
文化载体:承载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传说,还有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中秋主题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影响:除中国外,还流行于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区。
传统习俗
祭月与赏月:古代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的习俗,周代起中秋夜会设香案、摆祭品(月饼、西瓜等,西瓜需切莲花状)拜月;如今设宴赏月仍是主流,人们“把酒问月”,盼“千里共婵娟”。
吃月饼:象征团圆,切月饼时需算清全家人数(含外地亲人),保证数量、大小一致。
其他民俗:不同时期、地区衍生出扎灯笼、猜灯谜、舞火龙、烧塔、赏桂花、饮桂花酒、嗦田螺等习俗,唐代盛行赏月玩月,北宋全民焚香拜月祈愿,南宋以月饼相赠,明清出现烧斗香、放天灯等活动。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