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改学习材料之二(2019)
职业院校“水课”如何变“金课”?
王寿斌
近期,“水课”与“金课”的话题是教育行业热议的焦点。“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金课”则强调“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于今年6月在四川省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各高校应聚焦本科教育,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全行业在对中小学生有效“减负”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增负”。此后,8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并表示将严肃处理抄袭、伪造、篡改、代写、买卖毕业论文等违纪问题。而后,各地各学校纷纷出台诸如“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课程作业全查重、抄袭判零分、毕业‘清考’取消”等一系列举措。教育部门和各高校严把毕业“出口”关,只是提高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和制度措施,在过程控制方面,“如何淘汰‘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才是强化本科教育的核心所在。
众所周知,本科院校人才济济、大家云集,只要办学思想端正、考核制度公正、师德师风纯正,如何打造“金课”的问题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完全可以“手到擒来、药到病除”。然而,相比本科学校,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却很难“一蹴而就”,迫切需要系统性研究,并进行针对性改进。
毋庸讳言,现实中职业院校的“水课”泛滥比本科学校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纠正职业院校的“水课”任务更艰巨、担子更重大。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职业院校的“水课”究竟“水”在何处?然后才能深挖根源、对症下药。笔者认为,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职业院校的“水课”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第一,内容有些陈旧。这是老生常谈又很难根治的问题,在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显得较为突出。“陈旧”的知识犹如过期食品,能暂时果腹,但却存在吃坏肚子的风险。学生花费时间学习到“低版本”的、远离企业需求的知识或技能,走上社会发现自己做了数年的无用功。
第二,教法有些机械。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与高等教育注重知识体系都有本质上的区别。尤其是近几年项目化教学在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如火如荼,这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运作经验。事实上,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来自本科院校,从校园到校园的学习经历,制约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水课”。
第三,有些重教学轻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技能至上”的观点:只有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前途。于是,不论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还是组织技能竞赛,都会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取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平时的教学实施中,就是专业课优于专业基础课,更优于文化课、素养课;技能训练中过于强调“熟能生巧”。如此做法有些重教轻育,有些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塑造”和“涵养”作用,陷入单纯“制器”的误区,这将对未来职业教育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产生影响。
第四,教学管理有些松懈。与以往过于强调内容灌输不同,现代教育更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一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现实中很多“水课”在教学管理上均“水分”十足:学生来或不来,听之任之;教学过程缺少互动、从不提问;作业布置数量少、要求低;考试流于形式,考前划“重点”、考时夹纸抄、考后改分数;学生只要不调皮、不捣蛋、不为难教师,都会被“网开一面”对待。这种“水课”着实应当禁绝。
笔者认为,在整治“水课”、打造“金课”的问题上,职业院校务必不能陷入重内容调整、轻队伍建设的误区,要紧紧抓住师资这一关键要素,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让其能够有压力、有动力、有能力、有智力开发出“金课”;在推进“金课”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广大职业院校要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基础水平实际情况,总体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切实做好“紧—精—金”的转换文章:首先把“掺水课”变成“紧凑课”,然后再进一步修磨成“精致课”,最终打造成“金牌课”,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再重点筛选推出部分示范性的“高能课”。
需要注意的是,在纠正“水课”、淘汰“水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以打造“金课”必须严谨严格的名义,随意否认教改、阻碍创新,尤其是在项目化教学中,看不到教师角色由“主体”变成“主导”以后对于教育教学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二是教师不能借“课改”之名,行不实之事,在课堂上“放羊”,与“金课”背道而驰。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