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2025年山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安排,扎实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析爱国之理 敢挺膺担当”核心主题,学校党委宣传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落地实施,构建“全域覆盖、专业融合、知行合一”的共同思政课教学体系,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概况:统筹联动,全员覆盖
(一)组织架构
组织单位: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宣传预热、成果展示、跨学院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指导课程核心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教育活动材料的汇总分析;
实施单位:数智工程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医学康养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食品工程学院、艺术创意学院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及实践环节;
覆盖范围:惠及全校2025级学生,累计开展专题思政课42多场、主题班会50余场、实践活动18项,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浸润”。
(二)总体目标
以“筑牢家国情怀、强化国防意识、激发担当行动”为核心,通过“理论铸魂+专业赋能+实践育人”,帮助学生厘清“为何爱国、如何爱国、怎样护国”,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树立“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推动爱国情怀从“认知认同”向“实践践行”转化,培养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核心实施举措:分层推进,专业融合
(一)组织单位:定标准、强保障
1.统一课程内核:统一使用《“析爱国之理 敢挺膺担当”思政课教学指导方案》,明确“探理明意”“追根溯源”“廓清认知”“务实笃行”四个核心议题,提供PPT课件指导、案例库及研讨话题参考;
2.强化师资支撑:组织思政课和35名专业教师开展专题培训,重点讲解爱国主义的四维价值和精神基因,分析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存在的困惑及原因,指导运用专业思政融合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精准、教学方法合规;
3.宣传全域覆盖:宣传部通过校园官网推送“爱国人物故事”“国防小知识”等内容,在课前发布活动预告、课后展示优秀成果,营造“人人谈爱国、事事讲担当”的氛围。
(二)二级学院:创特色、重落地
各学院紧扣专业特性,打造差异化育人场景,核心实践如下:
1.数智工程学院:沉浸式历史与现实对话
创新“跨越时空的对话”教学模式:以“百年屈辱影像(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与“当代辉煌成就(高铁-神舟)”对比导入,引发学生历史思考;
强化案例研讨:结合“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戍边英雄(陈红军)等正面典范,与“危害国家安全反面案例”对比,引导学生明确“技术报国、严守安全底线”的职业担当;
落地“挺膺担当计划”:组织学生撰写《我的爱国行动清单》,涵盖“刻苦钻研专业技能、维护网络清朗空间”等具体内容,同步开展集体宣誓,增强使命感。
2.文化旅游学院:专业赋能幼儿启蒙与文旅传承
早期教育专业:以“启童心护家国”为主题,开展“15分钟幼儿国防启蒙微活动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国防儿歌教唱”“护同伴角色扮演”等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活动方案,评选2份优秀设计方案;
文旅类专业: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依托《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等核心专业课程,组织20名专业教师开展“爱国和国防教育”专题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红色文旅路线、爱国主题文旅产品传播中国故事”,形成5份文旅创意方案。
3.医学康养学院:技术赋能与实践延伸
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生成式AI工具,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之‘新’”,合作绘制“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图谱”,培养信息素养与协作能力;
拓展实践场域:结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布置“红色vlog拍摄”“抗战精神口述史访谈”实践任务,推动学生走进社区、纪念馆,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社会观察;
严把内容关口:组织专家审核教学资料,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国家大政方针。
4.工商管理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立体化育人体系
课堂层面:推行“专题+案例”教学,如食品工程学院聚焦“国防食品研发与食品安全”,工商管理学院围绕“红色文化产业运营”,解析专业与国防、爱国的关联;
实践层面: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赴革命纪念馆开展“祭扫先烈、重温誓词”活动,全民国防教育日举办“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国防知识竞赛,覆盖学生1200余人次;
文化层面:线下打造“国防教育文化长廊”(展示军事科技、英雄事迹),线上推送“国防政策解读”,发挥学生社团作用,以短视频、情景剧等形式传播爱国精神。
三、育人成效:知行合一,成果凸显
(一)思想认知:家国情怀深度厚植
学生对爱国与国防的认知从“宏大叙事”转向“具体关联”,问卷调查显示,92%的学生能清晰阐述“国家安全内涵”,88%的学生理解“专业学习与爱国担当的关系”;
学生主动关注国防动态的比例较活动前提升65%,累计撰写心得体会1000余篇,数智工程学院学生表示“明白了‘技术报国’不是口号,而是学好编程、服务国家科技发展的实际行动”。
(二)实践转化:担当行动有效落地
行为习惯持续优化: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升,医学康养学院学生通过口述史访谈形成3万字报告,数智工程学院学生自发组织“网络爱国言论引导”志愿小组。
(三)机制建设:长效育人体系成型
课程融合机制:各学院将爱国与国防教育纳入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实现“思政+专业”常态化;
资源保障机制: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构成的师资库,建立“爱国与国防教育案例库”,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撑。
四、现存问题:正视不足,精准改进
1.专业融合精准度不均:部分学院(如部分文科专业)仍存在“爱国教育与专业脱节”现象,活动设计偏向“通用化”,未充分结合职业场景(如文旅行业“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路径);
2.研讨深度与形式创新不足:少数班级主题班会停留在“案例分享+简单讨论”,对“如何长期坚持爱国行动”“专业领域国防风险防范”等深层次问题探讨不够;部分活动仍以“讲授式”为主,短视频、线上互动等创新形式应用较少;
3.评估体系待完善:目前以“参与率、成果数量”为主的评估方式,难以量化学生“思想认知变化”“长期行为转化”,缺乏“过程性跟踪评估”(如学生后续专业实践中爱国理念的落实情况)。
五、改进方向:深化优化,提质增效
1.强化专业融合的“精准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各二级学院制定《专业-爱国国防教育融合清单》,如早期教育专业聚焦“幼儿国防启蒙能力培养”、食品专业聚焦“国防食品研发与安全保障”,明确各专业的核心结合点;
2.创新形式与深化研讨:推广医学康养学院“AI工具应用”、数智工程学院“沉浸式情景”等经验,鼓励各学院设计“线上辩论”“爱国主题剧本杀”等年轻化形式;增设“专业爱国实践案例剖析会”,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文旅人传播红色文化”“医护人抗疫报国”等实例,深化研讨深度;
3.完善“过程+结果”评估体系:建立“学生认知档案”,通过课前问卷、课中互动记录、课后实践报告跟踪变化;引入“行为观察指标”(如参与爱国志愿活动次数、专业项目中国防元素融入度),量化育人成效;
4.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由宣传部牵头,整合各学院优秀教案、实践案例、学生成果,建立“爱国与国防教育资源库”,实现跨学院资源互通,推动薄弱学院借鉴先进经验。
六、总结与展望
本次爱国与国防教育共同思政课,通过“牵头统筹+二级学院落地”的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共性与特色并重”的育人效果。未来,学校将持续以“析爱国之理 敢挺膺担当”为核心,深化“思政+专业+实践”融合,不断完善长效育人机制,引导广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曲阜远东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10月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