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建设标准(试行)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 (专科)专业设置 管理办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目标标准体系,形成专业自主诊断、持续改进有效机制,大招专业领先优势,创建专业品牌、凝练专业特色,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一、专业发展定位
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将行业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促进专业引领产业。同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贴市场、产业、职业、岗位,秉承“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的理念,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使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学院着眼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围绕行业域、产业链、项目群谋划专业设置,紧贴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变化,加快专业规划布局,形成以文为主,理工艺相结合的学科格局,形成书画篆刻与艺术设计、临床中医与健康养护、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与经管财会、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早期教育与婴幼托管6大专业集群、以应用性专业为主体框架的专业发展格局。
二、专业建设内容
学院专业布局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服务需求,以服务产业链、岗位链不同环节的专业或专业群为集群节点,按照“核心产业—周边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链”及对应的“岗位链”思路,形成有机联系的专业集群,率先打造书画艺术专业群、医养健康专业群、新媒体技术专业群为院级高水平专业群,发挥重点专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顺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专业建设至少包含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专业评价情况,将专业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各类专业按照对应内容开展建设,各类专业建设项指标标准如附件1所示。
三、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各专业通过调研企业人才需、社会认可度、省内外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情况和建设水平,深入分析本专业的优势、劣势等方面情况。诊断与行业对接的不足、与其他院校同专业差距等,设定建设目标,按照建设标准制定建设方案,通过诊断分析,查找不足实施整改,并不断激励、学习、创新,螺旋提升专业发展竞争力。
四、专业建设的标准体系
本《标准》为二级指标结构,采用直接得分法。一级指标共6个,包括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成效等方面的内容,下设24个二级指标,整个《标准》按100分计算,以分值大小体现权重。评审指标及标准详见附件1。
附件1
评审指标 | 指标说明 | 分值 Mi | 评价等级Ki | 得分 | ||||
A级 | B级 | C级 | D级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1 | 0.8 | 0.6 | 0.4 | |||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 1.专业设置准确对接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或者社会紧缺行业,并紧跟产业转型与升级进行动态调整; 2.专业在学院和省内专业规划中处于重点支持地位; 3.是专业群核心专业; 4.专业名称规范、科学; 5.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 | 3分 | |||||
1.2专业建设方案 | 1.专业调研机制完善; 2.专业建设目标明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 3.专业建设措施得当,建设任务可操作性强,有定性定量的描述,任务安排符合建设实际; 4.专业建设进度及分工明确,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负责人员; 5.专业建设保障措施有力,有持续资金投入支持; 6.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发展。 | 4分 | ||||||
1.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1.方案参照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相关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与学校办学层次、类型的匹配度高,在专业调研分析报告或建设方案中有明确分析; 3.教学条件良好、教学实施保障有力。 | 4分 | ||||||
1.4培养模式改革 | 1.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了本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2.开展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 3.合作企业数量多、层次高; 4.开展1+X证书培养模式; 5.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建共享、人员互聘互认、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就业)。 | 3分 | ||||||
1.5招生情况 | 1.第一志愿录取率大100%; 2.在校生达350人; 3.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达95%。 | 2分 | ||||||
1.6学生获奖 | 1.在校生每年在各类级竞赛中获奖; 2.毕业生获取专业技能证书,技能证书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 1分 | ||||||
1.7就业情况 | 1.近三年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 2.就业岗位对口率; 3.应届毕业生初始薪酬; 4.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薪酬; 5.毕业生毕业三年后中期岗位升迁率; 6.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较高,学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7.形成了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反馈机制 | 3分 | ||||||
2.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 | 2.1专业课程建设 | 1.近5年专业课程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数量; 2.校企联合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职业教育课程标准; 3.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衔接合理,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4.紧贴专业发展和技术更新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改。 | 2分 | |||||
2.2教材建设 | 1.有近5年主编的专业教材; 2.有近5年主编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 | 2分 | ||||||
2.3教材与图书资料 | 1.选用十三五规划教材; 2.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不得少于70%; 3.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提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4.专业图书资料充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 2分 | ||||||
2.4专业资源库 | 建有专业教学资源库。 | 4分 | ||||||
2.5专业在线开放课 | 开设在线开放课程。 | 4分 | ||||||
2.6教学方法改革 | 1.积极实践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能够针对生源特点和学生特长开展个性化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超过50%; 3.立项校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 | 6分 | ||||||
3.师资队伍建设 | 3.1专业带头人 | 1.具有高级职称、“双师”素质; 2.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 3.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能够带领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和科技研发工作。 | 3分 | |||||
3.2教学团队结构 | 1.生师比(专任教师)小于18:1; 2.“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3.专任教师高级职称、研究生、博士比例; 4.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 | 2分 | ||||||
3.3教学团队建设 | 1.有专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 2.专任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 3.每年15%以上专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进修; 4.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措施。 | 5分 | ||||||
3.4教师获奖 | 1.近5年团队取得本专业各级奖项; 2.近3年专业教师本人或指导学生在校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 3.近3年专业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 | 5分 | ||||||
4.实践教学 | 4.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 1.专业依托校内资源建设实训基地; 2.生均工位数高于国家示中位数; 3.建有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 5分 | |||||
4.2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 1.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稳定,硬件水平高,实习管理规范,校外实训效果好; 2.企业指导教师数量多、层次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 | 4分 | ||||||
4.3实习管理 | 1.实习协议签订情况; 2.实习保险购买情况; 3.实习平台师生绑定情况; 4.实习平台专业对口情况; 5.实习平台学生上岗情况; 6.实习平台师生考核情况。 | 6分 | ||||||
5.社会服务能力 | 5.1研究项目 | 1.每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研发社会服务项目; 2.教研经费。 3.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 5分 | |||||
5.2专利授权转让 | 1.近3年申获发明授权; 2.近3年申获发明专利; 3.近3年有专利转让。 | 5分 | ||||||
5.3专业服务贡献质量 | 1.在行业和区域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形成了良好品牌; 2.有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荣誉及项目; 3.结合专业建设开发社会需求的培训项目。 | 5分 | ||||||
6.建设成果 | 标志性成果 | 1.重点(骨干、特色)专业; 2.教学成果奖; 3.专业教学资源库; 4.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库; 5.具有完善的技能大赛承办、学生选拔、培训、奖励机制,并有一定的大赛承办能力; 6.教师省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 7.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 8.组建省级教学团队; 9.教学名师; 10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11.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2.在线课程开发; 13.高职教育创新改革项目 14.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 15分 | |||||
合计 | 100分 | - | - | - | - | |||
注: (1)本建设标准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总分100分。 (2)综合评价得分计算:M=Σ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3)A、B、C、D列在对应等级内打对号 |
@微信公众号
@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