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
节日变迁
清明节作为“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民国时期,清明节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到1928年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节日习俗
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节日价值
清明节能够满足人们怀念离世亲人的情感需要,同时密切了人际关系,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
纪念革命先烈,有很好的政治意义;祭奠逝去亲人、祭祀华夏始祖黄帝,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植树和春游,可以增强国人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节气涵义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2008年,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加上周末调休,则放3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