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一校一案”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020-2022年)
2020年6月18日
目 录
附件1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一校一案”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
为深入贯彻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的要求,按照《山东省教育厅等6部门关于“一市(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鲁教职字〔2020年〕4号),根据我院建设与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质量内涵发展意识,梳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和短板,抓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重大机遇,服务济宁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强”产业发展,对接新兴科技产业和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学院基础建设、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在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多元办学等方面优势,继续在规范办学、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持续精准发力,系统谋划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创新动力,多措并举,为民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趟路子。
(二)发展目标。以开展 “弘正气、转作风、五讲四爱三不准”主题教育活动为引领,经过三年的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以医养健康为特色、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较高、与山东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有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高等职业院校,为三到四年内完成升本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到2022年,在校生达到1.3万人,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点建设6个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成3个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148个校内实训基地,专任教师数量470人, “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280人左右,相对专业课教师占比达到67%,培养30名教学名师,建设10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分阶段有计划引进副教授及以上、博士等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70人,培训规模达75000(人日)。具体目标如下:
——治理绩效:到 2022年,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构建有“大健康”特色的治理能力体系,创建学院良好发展外部、内部环境;形成与优质院校相适应的高效优质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学院达到治理组织齐备、治理体系完善、治理制度健全、治理机制灵活、校园文化浓郁、校园精神振奋、幸福指数高、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的治理目标,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学院科学发展, 建成山东省优质民办院校。
——办学规模:到 2022年,提升办学层次,申报 3 个专业点开办高职本科,打通高职专业硕士通道,学院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超过 8000 人,高职本科生 300 人,成人教育在籍生人数比 2019年翻一番, 各类职业技能年培训 16000 人次,满足山东省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
——办学条件:到 2022年,努力实现新增土地700 亩,完成新校区二期工程,改善办学设施设备,全面打造“智慧校园”,使学院校园具备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等特征,各项教学、实训与生活场地指标达到省级优质院校等级标准。
——人才培养质量:到 2022年,学院学生初次就业率和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前列,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 1项、二等奖3项,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 5项,总体就业率达 95%以上,就业对口率达 85%以上; 学生获取“双证书”比例达 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 95% 以上。
——专业建设:到 2022年,学院专业总数稳定在 40个左右;重点建设健康护理等五个专业群;建设好 1 个省级特色专业群、2 个省级骨干专业、8 个院级骨干专业,重点健康护理等前沿技术专业,力争高职本科招生专业达到 3 个。建设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1 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3项。
——实训基地:到 2022年,建成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10 个,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50 个,其中省级校企合作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 1个;在线实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2个左右。
——师资队伍:到 2022年,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投入机制、培养机制、评聘机制与激励机制,使全院编制内专任教师控制在 500 人以内,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比例达到 70%以上,外聘各类兼职(或 编制外)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到 30%,重点专业群、重点专业要求应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引进博士研究生达 20%,生师比达到 17:1。力争培养省级教学名师 1-2人,培养在行业领域有影响力的校内外专业带头人 20-30名,累计培养骨干教师 180—260 名,平均每年参加各类进修培训的教师 160人以上。建成 5个(每个专业群至少 3 个)以上院级、省级名师(或大师) 工作室,培养 30 名左右院级以上教学名师,着力打造“名师领衔、 骨干支撑、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学团队。
——科研与社会服务:到 2022年,校企共建 3 个以上各类产学研服务机构,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1 个;每年申报并立项 5个以上纵向和横向课题,到账经费达 100 万以上;每年向社会输送合格毕业生 2500 人以上,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人数不少于 8000 人次。在省级以上期刊每年发表论文数量达到 50 篇以上,授权国家专利年均增长 10% 以上,科技创新竞争力进入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前5名。
——国际合作:到 2022年,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争取与 5 个以上国际合作办学机构或院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1个、课程体系1个、数字化教育资源1个,开发 1门以上国际化课程,建设2个以上国际化实习实训基地;国际交流学生人数达 100 人次/年。
(一)加快学院发展规划编制。与济宁市“一市一案”对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筹划专升本工作,制订升本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2020年8月底前完成一个方案、五个发展规划编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优化高中后三年制专科职业教育,布局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初中后五年制和三年制中职教育。2022年在校生将达到1.3万人左右,其中,三年制高职9000余人,三年制中职1500人,五年制高职3000人。优化中职与本科 “3+4”、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贯通培养试点布局。
(二)建设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围绕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对接济宁市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现有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在医养健康、早期教育、精品旅游、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专业(群)。增强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发展吻合度,根据“强优、改老、调困、育新”的专业建设原则,构建“关停并转”、“加减乘除”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建设定位准确、错位竞争、有序发展的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以专业群整合为依据,对应七个教学系部,打造康养、托老托幼、新能源汽车、早期教育、艺术设计、智慧旅游等六大特色专业群。着力完善资源配置,保证专业群发挥集群优势并以核心专业为引领,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沿康护产业链新上健康管理、护理等专业,确保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全面性、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应性。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运行机制,实施“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产教融合实践新模式。建立行业和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科学设置新专业的机制。集中力量办好地方需求、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针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特点和布局,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
(四)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结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目标,重点建设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早教托幼、无人机技术、康护中心、汽车维修保养校内实训基地,新建会计仿真实训室、针灸推拿实训室、雕刻实训室、装裱实训室、陶艺实训室、广告制作实训室、游戏设计实训室。2022年争取能参与建设3个共享性、企业化管理的大型智能(仿真)实训基地,打造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与周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就业搭建平台。围绕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在推动政府与校企、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合作发挥重要桥梁纽带作用,把我院打造成山东省医养健康双创大赛基地。
(五)建设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所需招聘数量、生师比、“双师型”教师比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等年度目标,配足配齐专业教师,为学院发展提供足够的专业教师数量。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招生情况(平均按在校生7800人统计,即不含B、C类学生),计划未来三年内完成专职教师配置436人。使我校生师比保持国家规定的18:1的标准。招聘专业专任教师时优先录用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首席技师、齐鲁工匠、技术能手、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等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的,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计划2020年完成10人,2021年完成20人,2022年累计达到60人。逐步扩大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比率,以学校培养、职称评聘为主,以公开招聘为辅,计划2022年使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达到251人。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按照专职教师培养计划,除省培和国培外,每年每学期安排校内外集中培训不少于2次。计划2022年 “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280人左右,相对专业课教师占比达到67%。通过“外引内培,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多措并举,分阶段有计划的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2022年学校此类人才可达到70人。
(六)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济宁“十强”产业,结合国家试点证书范围和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开展电子电工类、汽车维修类、健康护理类、旅游与酒店服务类、艺术设计类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积极与企业开发多个职业岗位课程标准,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破解遇到的难题,推进政策、体制、模式等方面创新,形成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2020年度预计完成各类培训7000人次,其中面向社会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1000人次。2021年度发挥学院医养健康办学特色的优势,面向社会残疾人培训,预计2021年完成各类培训9000人次,其中面向社会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培训2000人次。2022年度预计完成各类培训12000人次,其中面向社会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培训5000人次。
(七)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依据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我院实施办法,学习借鉴“双元制”经验,建立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与澳大利亚国立管理与商业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互访、拓展合作领域。计划于2021年申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022年将与国际友好学校的合作专业拓展至每个二级学院中至少有一个合作专业,达到全面铺开。进一步梳理对台合作院校及项目,优化对台高校的研修生项目内容,提升质量。探索更加规范有效的研修生管理模式。拓展各专业境外实习和暑期境外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境外实践平台。引导师生关注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向师生广泛宣传对外合作项目,交流师生境外学习培训心得;在各教学单位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合作项目的背景和相关国家的文化。
(八)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坚持就业与升学并重,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济宁孔孟之乡区位优势,依托济宁国家文化示范区、道德建设首善之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参加由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文化育人联盟,共同创建全国职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针对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严格落实国家标准,修订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标准,推动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聚焦课堂主阵地,实行“做中学、做中教”、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等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监控机制和保障体系。
(一)实施“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办学治校依法、权力边界清晰、职责利益明确、管理重心下移”的总体思路,深化改革,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障碍,进一步加强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完善治理制度,切实履行治理职能,实现学院创新发展。
1.推进我校章程落实,全面完善治理制度 。以落实学院章程为切入点,完善学院各项治理制度,优化顶层设计,按照顶层设计制定和修改完善全院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操作流程,构建“制度健全、结构合理、逻辑缜密、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坚持实行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学院重大决策风险控制和合法性评估制度;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注重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建章立制。
2.优化学院治理机制,着力提升治理水平。优化学院各项事务执行体系,提升学院决策事务执行能力;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对分离、各职能部门协同互动的内部运行机制,实现依法依规办学和流程化管理;建立健全内外部约束、学院奖励制度和院务公开制度,用好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建立健全教学、学生、后勤、安全管理齐抓共管机制,杜绝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违规办学事件发生;建立完善舆情处置和工作通报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构建和谐校园;推进依法治校,切实提升治理水平。
3. 不断深化精细管理,实现高效执行效力。以“内提质量促发展,外强合作促提升”的宗旨,对内重新梳理并修改完善全院各项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畅通工程”,以推动“放管服”改革的方式,改进财务管理制度,破解财务报账审批环节繁琐的“难点”;修订《学院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大重大科研成果的培育、扶持、奖励力度的形式,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打通科研管理体制活力不足的“堵点”。同时,针对管理主体和对象的不同,进一步完善学校制度体系,做好学校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分类建立管理制度,重新完善“三定”方案,科学合理的定岗定编定责,实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对外与30多家省内外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利益相关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通过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学院教育的积极性,探索“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办学之路。
4. 细化主题教育工作,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开展 “弘正气、转作风、五讲四爱三不准”主题教育活动,从政治站位与精神文化双维度落实“一岗双责”,提高广大党员、教师正视问题的自觉性并培养刀刃向内的勇气, 把个人、工作、职责三个层面的问题进行聚焦,逐项认领,从思想、政治、作风、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剖析,找准问题、挖深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精准“定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奖惩”的“五定”方案,细化“一切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项目化、项目管理责任化、责任落实高效化”的“四化”要求,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狠抓落实,积极作为,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推行“教育创新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激发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的需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1.探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共建特色二级学院、“校企协调创新中心”;形成“1+N”的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办学发展模式,形成校企互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的运行机制,以重点建设专业、专业群为依托,整体推进与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明星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将企业资源、岗位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院办学与市场发展紧密对接,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通过与比德文集团、浪潮集团、鲁南制药、新爱婴早教等企业共同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运行机制,努力达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校企合作高境界。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行业企业、中职与本科、国(境)外大学等多方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定向培养、联合培养、订单培养、中高本衔接,进一步完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柔性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标准、考核标准、师资培养标准系统化完善后,融入到日常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及考核体系,并广泛用于柔性订单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就业创业实践训练,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创建核心专业群“就业创业成长工作室”,构建由招生办、就业处、系部、科研处协同管理模式,共同推进学生创业规划竞赛,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计划,提升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4.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 。举办 1-2所培训中心,加大人才培养国际化力度,积极聘请国(境)外教师授课,引进国(境)外优秀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推广中外联合课程。实现国(境)外学生来校留学生突破,提高留学规模。
(三)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教学质量标准,健全教学改革机制,激发教育教学活力,全面实行信息化教学,实现教学质量体系的良性发展和稳步提升。
1. 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特色发展。成立专业指导机构,强化市场调研机制,建立专业市场调研工作的常态机制,成立专业建设规划工作小组,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做好常规性的人才需求预测,及早停止“红牌”专业,减招“黄牌”预警专业,稳定或者扩大需求旺盛的专业,增设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活化专业方向,巩固和加强优势专业,大力度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十四五”期间,拟申办新专业15个,申办专业主要涉及医药卫生、文化艺术、教育、制造、材料与能源、交通运输等专业门类,到2025年,我院专业数量将达到45个。拟调整10-15个专业,通过调整与重组,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建设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坚持用优势专业群对接优势产业,面向区域特色产业,拟打造医养康护类、早教类、艺术设计类、汽车类、智慧旅游类专业群。
2.构建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依据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我院各专业的质量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以及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等。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构建以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库,制定并发布年度质量分析报告。加强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和制度建设,完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3.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全力打造高效 “金课堂”。以有效教学为导向,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符合课程特色的多样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制定“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加快推进课堂转型,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设新型课堂。开展课堂观察、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推广先进经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继续推进“课堂革命”、“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出“一院(系)一专业”、“一师一金课”建设计划,积极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云端教与学之约”、“隔空对话”云平台,精心打磨线上教学课程,合力打造“金课堂”、线上教学公开课、“线上相约”教学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线上教学“预约听评课”、优秀案例评选推广等线上教学系列活动,不断创新线上教学、考核方法,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通过努力引进领军名师,大力培养卓越教师,全力培养青年教师,着力扩大教师队伍等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一支“名师领衔、骨干支撑、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搭建人才成长与发展平台。按照“自主聘用、动态管理”的总体要求,建立稳步增长的教师培养培训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和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并执行具有学院特色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遴选标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办法、新进教师准入实施办法;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全力服务学院专兼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 实施“教授引领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教授引领计划”,分阶段有计划引进副教授及以上、博士等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70人。引进 25名左右年龄在45岁以下、切合特色专业发展需求、硕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引进 15 名左右 40 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专业博士,招聘 30 名左右专业对口的硕士研究生;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对未达到硕士学位以上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限期进行学历提升;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对行政服务人员素质提升,按照“转、改、退”的工作思路规范临聘人员用工管理;将学费收入的 6%用于教师专项培训经费,通过培养、引进、聘请等多种方式,使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见成效、上台阶。打造院级教学名师 30 人,省级教学名师 5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2 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培养卓越教师。培养30名教学名师,建设10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大胆探索、积极构建具有医养健康特色的“院长工作室”、“产教研融合型、技术技能型、教学教研型、社会服务型名师工作室”,每个重点建设专业群至少有2 个以上“名(大)师工作室”,每个二级学院,有2名以上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每名带头人取得 2 项以上省级标志性成果;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达 60%以上;每个专业群有 2 名省级专业带头人,每门课程有 1 名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
(五)实施“科研服务产业工程”
依据学生就业需求、学院办学特色、社会痛点问题开展教科研工作,服务本土产业发展。学院设立B、C类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科技、社科、教改四大类校级课题,年产生省级、市级成果30余项。年度学院优秀教科研成果转入创新创业大赛师生队伍进行培育孵化。每年设立校级大赛项目团队科创基金、双创基金、圣城工匠后备人才近30支队伍。年支持科研教师团队200余人,年度培育师生创新创业团队1000余人。学院承办2020年度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云展厅、云路演、云竞赛平台,为全省参赛师生搭建企业、资金、项目交互平台。迄今,我校师生创业孵化项目年销售额达四百余万。在后续优秀科研课题转化,服务康养、农贸、文化、传媒等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切实落地我校“科研服务产业工程”。
(六)实施“智慧校园工程”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学校基础网络建设,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逐步提升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针对在现场实习实训安排困难的专业或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问题,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全院教师积极参加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七)实施“培训教育社会工程”
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院制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工作管理规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就业优势,宣传培训后成功实现再就业的经典案例,引导更多社会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结合济宁市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培训工作奖励制度,用灵活的薪酬政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学校对外承担的技能培训任务、技术咨询和服务取得的收入,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与绩效工资总量增长挂钩,不纳入教学任务课时管理。在校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协助申报培训鉴定费用补贴。
(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工程”
1.进行绩效工资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岗位意识,逐步建立与岗位聘任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计划在2022年前,逐步落实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分析学校实际,制定绩效工作改革实施计划。完成“岗位、人员、工作职责”的“三定”工作。根据职责,考查岗位人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确定教职工分类,对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各类人员进行科学归类,做好岗位技能、业绩、工作量等综合分析。确定绩效标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鼓励先进,奖赏担当的原则,以履职状况和工作业绩为基本参照。以岗位聘用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实现岗能对应。
2.健全职称评聘制度。深化职称评聘改革,健全完善健全职称制度与体系。健全职称层级设置,完善职称专业类别设置,促进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分类评价、科学考察。坚持以用为本、突出实绩。建立以师德素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主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创新职称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方式。建立特殊人才绿色通道。对政府认定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交流聘用到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人员,给以特殊考虑或破格评审。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严格评审纪律。促进职称制度与用人制度衔接,完善聘任程序。坚持评以适用、以用促评,实现职称评审制度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相衔接。加强聘期考核,对取得相应职称的,实行竞争聘用(任),对不能较好履行岗位职责的,通过解聘、低聘等方式破除职称终身制,真正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
本方案是我院落实《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同时又是我院"十四五"规划的行动版,是我院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推动自身创新发展的路线图,全院上下将高度重视,全面落实。
(一)组织保障。学院“一把手”担纲创新发展方案实施。形成合力,成立建设“职教高地”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实施方案落实工作。学院院长担任组长,常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各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建由规划督导处、教务处、招生办、财务处、人事室、就业办等职能部门牵头的工作班子。
(二)管理督查。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时间表和任务书,落实各项责任,实行项目管理。对职教高地行动计划任务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绩效管理。
(三)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部省共建职教高地政策和职业教育优势,宣传我院的学科、专业优势、就业优势、薪酬政策等。扩大学院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我院,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我院就职。以开展“弘扬正气、转变作风”主题教育活动为引领,以“五讲四爱三不准”为原则,以“忠诚勤朴”校训为宗旨,及时总结建设成果,及时推介宣传典型案例,进一步引导全院树立重视创新发展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四)经费保障。学院成立职教高地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多谋出路,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更高层次的筹资手段,达到良性的个性化发展。通过调整学费标准、社会捐赠、创收、贷款等方式为学院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八日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附件1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
一、规模与布局
指标 | 现有基础(2019 年) | 2020 年 | 2021 年 | 2022 年 |
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 | ||||
中职学校数量(所) | ||||
其中,综合性中职学校数量(所) | ||||
其中,特色中职学校数量(所) | ||||
中职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人) | ||||
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中职学校数量(所) | ||||
高职院校数量(所) | ||||
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人) | ||||
高职院校接收中职毕业生数(人) |
备注:1.附表 1—6 职业院校为各市、县(市、区)所举办职业院校(含驻地民办院校)。2.考察综合性和特色学校目的,主要是鼓励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3.学校填写时,附表 1 不需要填写,附表 2-6 只填写适合学校的指标,可作适当修改。
二、专业布局
产业 | 现有基础(2019 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
开设专业 | 专业点数 | 学生数 | 开设专业 | 专业点数 | 学生数 | 开设专业 | 专业点数 | 学生数 | 开设专业 | 专业点数 | 学生数 |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 | 7 | 961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 10 | 1072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 10 | 1192 | 云计算技术与应用、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 | 10 | 1312 |
高端装备 | 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 2 | 191 | 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 2 | 229 | 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 2 | 279 | 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 | 2 | 279 |
新能源新材料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1 | 40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1 | 80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1 | 120 | |||
医养健康 | 健康管理-护理方向、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 | 3 | 576 | 幼儿保育、中医康复与保健、健康管理-护理方向、健康管理、 中医康复技术、护理 | 6 | 1418 | 幼儿保育、中医康复与保健、健康管理-护理方向、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技术、护理、针灸推拿 | 7 | 1968 | 幼儿保育、中医康复与保健、健康管理-护理方向、健康管理专业、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 | 8 | 2600 |
文化创意 | 环境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美术、 动漫设计 汉语、英语、韩语 | 7 | 1288 | 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美术、动漫设计、汉语、英语、韩语 | 7 | 1516 | 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美术、动漫设计、音乐表演、 汉语、英语、韩语 | 8 | 1840 | 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美术、动漫设计、音乐表演、 汉语、英语、韩语 | 8 | 2035 |
精品旅游 | 旅游管理 | 1 | 35 | 旅游管理 | 1 | 83 | 旅游管理 | 1 | 120 | 旅游管理 | 1 | 150 |
现代金融服务 | 金融管理 | 1 | 106 | 金融管理 | 1 | 114 | 金融管理 | 1 | 150 | 金融管理 | 1 | 180 |
早教产业 | 早期教育 | 1 | 2146 | 早期教育 | 1 | 2250 | 早期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2 | 2303 | 早期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2 | 2400 |
备注:1.上述为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
2.其他重点产业,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据实填写,没有的产业自行删掉,缺少的自行增加。
三、师资队伍
指标 | 现有基础 (2019 年) |
2020 年 |
2021 年 |
2022 年 |
职业院校招聘教师数 | 360 | 390 | 420 | 470 |
其中,招聘有 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数 | 0 | 10 | 30 | 60 |
其中,招聘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数 | 51 | 81 | 151 | 251 |
中职学校生师比(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 | 21:1 | 19:1 | 18:1 | 17:1 |
高职院校生师比(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 | 25:1 | 18:1 | 18:1 | 17:1 |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数/专业课 教师总数) | 1:8 | 1:8 | 1:7 | 1:6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数/专业课教师总数) | 1:10 | 1:3 | 1:2 | 2:3 |
职业院校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人) | 0 | 10 | 30 | 70 |
备注:中职学校生师比为全市平均数。
四、实训基地
指标 |
现有基础(2019 年) |
2020 年 |
2021 年 |
2022 年 |
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个) | 0 | 1 | 2 | 3 |
校内实训基地(个) | 57 | 95 | 119 | 148 |
校内实训基地工位数(个) | 2190 | 3460 | 4360 | 5450 |
校内实训基地生均工位数(个) | 2.99 | 2.75 | 2.83 | 3.11 |
校内实习实训设备仪器总值(万元) | 786.1 | 1247 | 1940 | 2503 |
校内生均实习实训设备仪器值(万元) | 1.0836 | 0.8834 | 1.096 | 1.2488 |
备注: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应统筹考虑全市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情况,避免重复建设。
五、经费投入
指标 | 现有基础(2019 年) | 2020 年 | 2021 年 | 2022 年 |
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万元) | ||||
市本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万元) | 400 | 440 | 460 | 480 |
县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万元) | ||||
省市共建职业院校经费投入(万元) | ||||
中职教育吸引社会力量经费总投入(万元) | 10 | 11 | 11.5 | 12 |
高职教育吸引社会力量经费总投入(万元) | 0.6 | 0.66 | 0.69 | 0.72 |
中职财政投入总额(万元) | 264 | 290.4 | 303.6 | 316.8 |
高职财政投入总额(万元) | 453.36 | 498.7 | 521.4 | 544 |
中职生均拨款(万元) | 0.3 | 0.3 | 0.3 | 0.33 |
高职生均拨款(万元) |
备注:中职生均拨款为全市平均数。
六、社会培训
指标 |
现有基础(2019 年) | 2020 年 | 2021 年 | 2022 年 |
培训规模(人日) | 33651 | 50000 | 65000 | 75000 |
培训规模与全日制在校生比例 | 4.61:1 | 5.56:1 | 6.84:1 | 7.81:1 |
承担补贴性培训规模(人日) | 21045 | 40000 | 50000 | 60000 |
培训到款额(万元) | 48.8 | 100 | 125 | 150 |
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去产能分流职工、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培 训规模(人日) | 0 | 5000 | 6000 | 8000 |
序号 | 任务内容 | 责任人与责任部门 | 完成时限 |
1 | 编制学院发展规划。与济宁市“一市一案”对接,要对学校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加快发展。安排好专升本总体工作,制订升本具体实施方案,制定我院的《十四五》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 | 徐森林、李桂成、规划督导处、教务处、人事处、信息中心 | 2020年8月底前完成。 |
2 | 围绕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对接济宁市产业体系,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现有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在医养健康、早期教育、精品旅游、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等领域重点打造一批专业(群)。突出医养健康特色,重点打造康养、托老托幼、新能源汽车、早期教育、艺术设计、智慧旅游等特色专业群。 | 生涛、教务处、各系部 | 2022年8月前 |
3 | 高职院校“双基双线”德育模式探索与构建。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建设体系、形成《高职院校“双基双线”德育模式探索与构建》报告,工商管理系作为试点部门。树立德育生态新理念,明确高校大学生德育建设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德育建设长效机制,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提高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 王波、工商管理系 | 2020年2月-2020年12月 |
4 | 与比德文集团、浪潮集团、鲁南制药、新爱婴早教等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构建“人才共育、基地共建、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协作服务和文化交融”运行机制,实施“一群一行业、一专一名企、一师一方案、一生一专项”产教融合实践新模式。 | 李桂成、校企合作办 | 2020年2月-2022年8月 |
5 | 突出学院特色专业发展,依托协同创新机制,举办山东省大学生医养健康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医养健康创新创业项目平台;济宁市双创活动周总结材料;山东省科技大讲堂在线科普讲座;教科研协同创新研究报告。 | 生涛、科研处 | 2019年12月-2020年11月 |
6 | 以“医养健康”护理专业为引领,搭建院企合作平台,健全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水平。围绕医养健康专业群岗位需求,贯穿“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培养,校企联合共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养健康、实验基地”,构建混合式教学生态环境,实施企业、学校和社会多主体评价体系,满足社会对医养健康人才需求。 | 健康管理系 | 2020年5月-12月 |
7 | 结合专业特点和地域文化,培养艺术系学生工匠精神;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重塑;中华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等。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构建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教学资源库; 进行雕刻技艺课程资源建设。 | 艺术系 | 2020年5月-12月 |
8 |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三年内完成专职教师配置436人。生师比保持国家规定的18:1的标准。2022年使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达到251人。计划2022年 “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250人左右,相对专业课教师占比达到67%。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分阶段有计划的引进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2022年学校此类人才可达到70人。 | 陈德钦、人事处、教务处 | 2020年1月-2022年8月 |
9 |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成立“三定”工作小组,征集学院各部门意见,分析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设定部门科室、岗位,科学合理配置人员。完成职称评审、考核评优、人才引进、进修培训、干部选拔等16项制度建设工作;完成学校“定责、定岗、定编”工作。 | 陈德钦、人事处 | 2019年10月-2020年8月 |
10 | 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发千校云课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开发扩招群体的课程资源;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公益在线课程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建立不同类型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 | 李桂成、信息中心、教务处 | 2019年12月-2020年12月 |
11 | 围绕济宁“十强”产业,结合国家试点证书范围和学校专业设置特点,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与企业开发多个职业岗位课程标准,推进政策、体制、模式等方面创新,形成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并重的办学格局。在2020年度完成各类培训7000人次,其中面向社会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1000人次。在2021年度发挥学院医养健康办学特色的优势,面向社会残疾人培训,完成各类培训9000人次;在2022年度预计完成各类培训12000人次,其中面向社会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培训5000人次。 | 李桂成、培训中心 | 2020年2月-2022年8月 |
12 | 加强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制定线上、线下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方案;形成校、系两级督导体系;建立健全督导工作制度;培训一支督导队伍。每周发布教学督导情况通报,提出改进措施。有效开展“弘正气、转作风”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全面诊断与改进,形成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机制。形成学院特色的质量文化。 | 生涛、规划督导处、 诊改办 | 2020年2月-2022年8月 |
13 | 制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工作管理规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经费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和就业优势,宣传培训后成功实现再就业的经典案例,引导更多社会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 李桂成、培训中心 | 2020年2月-2020年8月 |
14 |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完善学校基础网络建设,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逐步提升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多种形式开展线上教学,构建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衔接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学生实践实习提供指导服务,为企业所需专业技能人才提供引导服务。扎实做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选拔推荐,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李桂成、信息中心、 教务处 | 2020年2月-2020年12月 |
15 | 学院“一把手”担纲创新发展方案实施。形成合力,成立建设“职教高地”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实施方案落实工作。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制定时间表和任务书,落实各项责任,实行项目管理。 | 徐森林、各系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 2020年5月-2022年12月 |
16 | 学院成立职教高地工作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多谋出路,拓宽筹资渠道,创新更高层次的筹资手段,达到良性的个性化发展。通过调整学费标准、社会捐赠、创收、贷款等方式为学院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徐森林、李桂成、陈德钦、财务处 | 2020年5月-2022年12月 |
院长 徐森林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项目综述
医养健康产业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是深化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接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职业标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项目目标
围绕医养健康专业群岗位需求,贯穿“工匠精神”职业素质培养,校企联合共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养健康、实验基地”,构建混合式教学生态环境,实施企业、学校和社会多主体评价体系,培养医养健康社会人才需求,并形成医养健康产教融合突出特色。
具体举措
一、明确学院以“医养健康”为核心的战略发展目标,举全院之力打造高标准、高水平医养健康专业群,突出学院在全省医养健康领域人才培养特色。
二、选择高质量合作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进学科建设、教学内容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整合校企实习实训资源,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三、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大“外引内培”力度,提供优厚政策待遇,吸引外部优秀师资人才,激励内部青年教师。并通过“引企入教”、“出校入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实施“双主体”育人,校企共同开发适合医养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
五、充分分析医养健康行业环境,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畅通医养健康人才供求信息渠道,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六、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加强医养照护、健康管理、康复技术等短缺人才的职业培训。
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创、以赛促融,通过承办省级医养健康技能大赛,全面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2020年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校领导抓教育创新发展突破项目
党委书记 王波
构建“双基双线”德育模式
培养德技并修新时代人才
项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学院在教育理念上始终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职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德育建设上不断探索,形成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双基双线”德育模式。
项目目标
以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为基础,发挥线上教育、线下教育优势特点,构建“双基双线”德育体系,通过一年的努力,劳动教育内涵逐步深化,思政教育形式不断创新,线上平台顺畅运行,线下实践提高实效,师生风貌更加优良,“双基双线”模式效果显现。
具体举措
一、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准确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贯穿分布在三年培养过程中,突出倡导三种劳动表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发扬三种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二、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高度重视思政教育重要性,大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教育融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三、建设线上德育平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情况,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将现行的德育教学课程通过线上平台活动呈现,不断积累先进德育素材、经验,形成德育动态素材库,为建立德育长期机制提供保障。
四、完善线下德育活动体系。去除德育泛化、虚化、形式化痼疾,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认真思考具有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的德育活动形式,制定德育成效评价标准,建立德育成效评价机制。
@微信公众号
@抖音